根据美国“The Drive”网站“Warzone”板块报道,近日,2架来自美国空军教育训练司令部第53测试联队(驻地佛罗里达州艾格林基地)的F-15EX型战斗机,参加了在阿拉斯加州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举行的“北方利刃-2021”多兵种联合军事演习。
而在演习中,F-15EX的20财年2号机(53WG 20-002)首次被美国的“爬墙党”拍摄到在机翼下方携带了某型新型空对空导弹,结合美国空军官方杂志《美国空军》近期披露的相关信息,我们似乎可以认定,美军确实正在研发一种全新的中远程空对空导弹。
当然,从技术和战术层面上来说,美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当前也确实有研发新型中远程空对空导弹的需求;而从该型导弹的技术方面的要求与随之带来的具体设计构型上,美国空军似乎还没有最后确定。
说美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已经有了研发新型中远程空对空导弹的需求”,很简单:一方面,就连人美国空军自己的报道中都明确提到了、中国空军给歼-20型战斗机和歼-16型战斗机装备的两种“大型空对空导弹”的“威胁”。
这两种大型空对空导弹其一应该是PL-15型空对空导弹,这也是中国空军用来取代PL-12型中距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的中远距空对空导弹,其杀伤区远界根据美国空军的研判,已超越了AIM-120C7/D的100公里理论射程,在其它技战术性能上也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其二应该是美媒报道过的由歼-16型战斗机携带过、体积比典型的中距空对空导弹大得多的PL-XX型超远程空对空导弹。该型空对空导弹的技战术性能高度保密,但被美国空军评估为射程远超于AIM-54B型,能够对空中战役中部署在战役纵深的战略支援机型造成致命的威胁,且美国空军当前还拿不出一型能够对应的装备。因此,即使从“装备对应”的角度说,美国空军开发新型空对空导弹也是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作为美国空军标准中距拦射空对空导弹的AIM-120C/D系列也确实到了该予以更换的时候了。毕竟造就了AIM-120系列的AMRAAM(先进中距空空导弹)项目居然还是从1975年展开的,AIM-120的第一个生产型号AIM-120A还是从1987年6月份开始低速批产、1991年正式装备美国空军的。
到2003年12月,AIM-120系列空对空导弹已经起码实施了三个阶段的改造任务,改出来A、B、C3/5/7和D型一大堆型号,但这也代表着美军对AIM-120系列平台的挖潜已经接近极限了。尤其是AIM-120D型,原本预计使用的双脉冲发动机、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等先进分系统技术都没有实际装机,看起来美国空军已经放弃了AIM-120这个老平台,准备启动下一代空空弹的研发项目了。
尽管美国空军的确有了研发新一代空对空导弹的需求,但从当下美国空军包括美国海军航空兵在新一代空对空导弹上的着墨看,似乎还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透露出来的研发计划相当混乱,而且可谓是“新旧交替”,让人摸不着头脑,当然这也不排除其中有美方刻意“战略忽悠”的成分。
就拿目前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正在测试的新一代超远程空对空导弹来看,咱们之前也提过,美国海军航空兵早在2018年就已经把“标准-6”舰空导弹给挂到F/A-18E/F战斗机上测试了,似乎准备以RIM-174“标准-6”作为基础研发新一代超远程空对空导弹;
同时,美国海军航空兵还在测试基于AGM-88E“哈姆”反辐射导弹开发的AGM-88G型AARGM-ER型先进反辐射导弹,由于这个AGM-88G理论上可以被F-35A型战斗机携带,故而还有消息认为美军打算以AGM-88G的弹体开发新型超远程空对空导弹;
另外,美国空军还有一个正在推进的AIM-260计划,该计划同样被定义为一种远程空对空导弹,但目前尚不清楚是独立研发的全新弹体,还是与前两个型号重合。但无论如何,在超远程空对空导弹这样一个弹种上,大伊万倾向于美国空军会先使用一种“地改空”或“空地改空空”的导弹作为过渡型号,随后再正式推出自己的新一代超远程弹。
而在新一代中远程空对空导弹方面,目前美国空军的相关信息甚至还要更混乱一些。目前咱们所知道的是,新一代的中远程空对空导弹在技术定位上被定义为一种赶超PL-15型中远程空对空导弹的、且作为AIM-120D型空对空导弹的换代产品,但具体的设计构型尚不清楚,只可以通过“该弹可以被F-22A和F-35A携带”这一描述,基本判断出该空对空导弹的尺寸不会比AIM-120D型更大。但在具体的设计构型上,目前起码有两类:
其一是类似于AIM-120D的构型,其尺寸也和AIM-120D型空对空导弹基本相当,也就是使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弹体长度3.65米左右、弹体直径约178毫米、发射质量不超过160千克。在弹体尺寸不变的情况下,估计这款空对空导弹将重点改进固体火箭发动机,原本装备在AIM-120C上的阿连特PNG-672798系列固体火箭发动机与双组元推进剂将得到重点更新。原本预计用在AIM-120D上、但最后没有上机实装的双脉冲甚至推力管理系统、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和先进弹上数据链技术都将正式装机。而用这种构型的AIM-260型空对空导弹,本质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超级AIM-120D,对于咱们来说,这种威胁起码是比较确定的、也没什么过于科幻的“黑科技”可言。
其二的构型就比较邪门了,早在2019年左右,雷神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先后“自筹资金”(熟悉的味道),拿出过两种先进构型的新一代中远程空对空导弹:
第一种是雷神公司拿出来的“游隼”导弹,从“游隼”导弹的外观尺寸与总体构型来看,更像是一枚正常布局的AIM-9X型空对空格斗弹,只不过采用了主动雷达导引头。根据雷神公司的说法,说“游隼”的尺寸和重量甚至比AIM-9X还要小,长度不超过2米,弹径127毫米,发射质量甚至只有68千克,即使如此,该弹居然能达到AIM-120的射程、兼顾AIM-9X的大过载机动性能。虽然雷神公司没说“游隼”能达到哪个AIM-120的射程,但即使达到AIM-120A最大理论射程75千米左右的水平,这性能也够吓人了,已超越了中国空军装备的、可以“近弹远用”的PL-10的水平。
第二种型号就更加逆天了,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的“CUDA”空对空导弹,该型空对空导弹的外观尺寸和“游隼”类似,长度仅有约1.7米,直径127毫米,发射质量同样在60千克左右。但和“游隼”不同的是,“CUDA”采用了两种独门绝技,一是使用了径向调姿发动机喷口,类似于PAC-3 MSE的设计,这一设计将赋予导弹更大的横向机动能力和更小的脱靶量,二是直接取消了空对空导弹的近炸战斗部、改为直接碰撞战斗部,这一方面得益于“CUDA”的小脱靶量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CUDA”的射程。根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公开说法,说“CUDA”射程起码不会低于AIM-120C型,如果此言属实的话,那么该弹甚至比“游隼”的性能还要逆天一些。
但不管是“游隼”还是“CUDA”,这两种“新概念”中距空对空导弹的总体设计与战术性能已经完全超出了咱们的预想,毕竟一枚体积和格斗弹差不多、射程和中距弹差不多、机动性又和格斗弹差不多、一架F-22A据说能带12枚的中距空对空导弹(或者说应该是中近距通用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比中国空军现役的同类装备领先不止一个身位,且其技术的先进性与独创性也使我们在评估它的实际威胁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那么,对于美国空军已经祭出的这么多先进远程空对空导弹、先进中远程空对空导弹研发项目,咱们应当怎么样应对和反制呢?
大伊万认为,从美国空军的这么多空对空导弹研发项目看,中国空军的战略支援机型在空中战役中、面临美国空军F-15EX、F-35A甚至B-21携带的AIM-260型远程空对空导弹的“威胁”、可能要比咱们想象中的早得多,毕竟AIM-260是个准备在2022年就完成研制的“短平快”项目。相应地,似乎对中国空军而言,在空中战役中对己方的战略支援机型实施靠后部署、强化战略支援机型的部署余量、甚至做好“分布式传感器”等备份措施,应当是当前最为急迫的战术任务。
而对于美国空军目前还在迷雾中的新一代中远程空对空导弹项目,大伊万认为咱们是时候忘掉PL-15型空对空导弹的辉煌、立即开始下一代小尺寸空对空导弹的研发了。毕竟说得简单一些,你连对方可能搞出一个怎样的东西都不清楚,那怎么样才可以知道这玩意儿的威胁到底有多大呢?说得复杂一些,在美国空军已经启动了下一代“黑科技”空对空导弹研制的当下,咱们当然也要立即紧紧跟上,起码要做到技术对标,否则,未来被“技术奇袭”的,也许就不是美军而是咱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