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白玉盘”共分为3个同心圆,由内向外分别是半径3米的子台、半径10米的中心圆台、半径35米的主台,洁白的舞台上显现出清晰的玉质纹理,充满了浓浓的中国风韵。
排练在无声的进行。女孩儿们从圆台撤出时,负责液压设计的工程师王迎东不知从哪个角落钻了出来。他介绍“白玉盘”舞台系统具有“升、降、推、拉、转、翻”等多种变换形式,使用了1000多个液压油缸,足见其变换的复杂,它们的运转是保证开幕式演出正常进行的关键。现在,是王迎东最紧张、最揪心的时刻。
地下台仓一角,设备控制室里,操作手黄科正随着尚文的口令控制圆台升降。另一名操作手——博士李由正在研究演出台本。从操作台上方的监控屏幕可以看见,直径70多米的白玉盘舞台已经全部安装到位。尚文对记者说:“因为白玉无瑕,我们一定要保证不出现任何纰漏。”
按照导演创意,“白玉盘”舞台上将通过设备运转和舞美设计,呈现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这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创意,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个装置。奥运会开幕式舞台由于变化万千,被称为“超级魔方”。不过,看起来,最精巧的“魔方”应该是这里。
从直径20米以外,整个圆环等分成40条,每条由内而外分成9个大小不同的网格。每一个网格被巧妙地设计成一本书造型,能展示春花、夏荷、秋收、冬雪四季景色。花树、荷叶、麦穗通过弹簧固定,合拢时藏身舞台内部,打开后自动立起。“四季”美景就这样美轮美奂地展现在“白玉盘”上。
令人惊奇的是每本书的书页还可以翻转,这是通过轴心两端的一个巧妙机构得以实现。对长期从事机械设计的技术人员来说,这个机构不算特别复杂。不过,每一次翻转都需要驱动、提升、书页、框架4个系统配合运转。在万众瞩目的开幕式现场,如何保证360本书、每本书至少6次翻转都可靠、有序,这就十分艰难了。由于时间紧张,直到9月2日,整个“白玉盘”360本书才第一次进行逐一调试。在环行通道一侧的办公室,记者见到负责“白玉盘”项目的智浩博士。他已连续3天守在“鸟巢”,“今天一定得完成系统调试,又得一个通宵。”智浩笑着对记者说。
在紧张的工作间隙,智浩介绍了“白玉盘”舞台系统的研制过程。作为残奥会开幕式重要演出设备,“白玉盘”方案论证早在2007年4月份就慢慢的开始。由于当时主要集中研究奥运会开闭幕式舞台设备方案,直到2007年8月才开始实质性方案讨论。2007年11月,经过不断修改完善,初步设计基本完成。
就在这时,一次重大调整使技术人员措手不及。去年12月中旬,根据审核情况和舞美要求,决定把翻书机构由电动改成液压油缸驱动,这就要把原来的1000多张图纸做彻底修改。此时,大家的精力基本全部扑在奥运会开闭幕式上,已经腾不出更多人手。
智浩带着一名助手,开始了紧张的“重生”之旅,对图纸一张张做修改。终于在2008年元旦前,他们把第一本书的设计图纸送到了工厂。简单而巧妙的设计,机关就在一个个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的零部件里。根据加工情况,设计图纸又进行了反复修改。终于一本本“书”按设计的基本要求组合成一个个序列,加上底部支撑升降机构,拼成整个“白玉盘”。
4月底,全套设计的具体方案最后确定。5月1日,进入正式生产阶段。由于“白玉盘”的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思路,但时间和经济上都不允许批量化生产,所以360本书、120个序列、40条只能单独加工。7月底,900多吨重的“白玉盘”系统全部设备加工完成,在北京郊区一个排练场先行安装。8月下旬,“白玉盘”终于完成第一本书的调试。然而,等不及全部调试完毕,8月24日,总系统又开始拆除转场,进入“鸟巢”。经过4天安装,3天调试,9月2日早上8点,才开始第一次360本书整体翻转试验。此时,距离残奥会开幕只有4天12个小时,除去演员排练、灯光调试时间,留给设计院技术人员只有不到20个小时。经过这20个小时的精心调试,他们再一次托举精彩。